原标题:今天还有必要修家谱吗?学者称仪式性强于应用性
今天还有必要修家谱吗?民俗学者认为仪式性强于应用性
读者在河南省图书馆的中原方志馆内查看家谱资料
核心提示|在今天还有必要修家谱吗?新家谱和过去相比有哪些新特点?2月23日,大河报以《修谱热中原愿有岁月可回首》为题,报道了洛阳一家族在家谱中断83年后的今年春节重续家谱的事情,报道被广泛转载,家谱一时成为网络热议话题。连日来,大河报记者在河南省图书馆、中华家谱馆采访发现,新修的家谱内容时代性更强,家风也呈现出贴近当下的新风尚。
1
看了大河报的报道
老家在山东的读者想续家谱
“我节后回郑州第一件事,就是来查家谱资料。”2月24日下午,在河南省图书馆内的中原方志馆家谱专柜旁,34岁的王国画正在认真翻阅一本王氏家谱,并不时翻拍图片通过微信和老家亲人沟通。
王国画的老家在山东菏泽,看到大河报关于家谱的报道后,随即向老家前辈询问,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家谱早已遗失,只记得家族堂号是“三槐堂”。刚刚返郑准备上班的他,第一时间就赶到省图书馆查看家谱资料,最终找到新密一支同一堂号的家谱,以期找到家族迁徙线索,为以后重续家谱打下基础。他说:“随着城镇化发展,人口大量流动,很多农村的同姓族人去往四面八方,有家谱的话不管在哪里都会知道根在哪里。”
河南省图书馆收藏有千余部家谱,涉及约200个姓氏,大河报记者发现,不少家谱的扉页都写着这样一句话:“我从哪里来,家谱有记载;我到哪里去,家谱有延续。”谈到修家谱的意义,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闫宏伟介绍说,家谱中蕴藏着珍贵的史料,家族传承谱系都在家谱中,可以说记载了中华民族的DNA。
闫宏伟介绍说,上海图书馆收藏了2万多部家谱,改革开放后,很多归国华侨都去那里查家谱、寻亲。而考证曹雪芹的祖籍是哪里时,红学家便是从很多地方的曹氏族谱着手的。他还找出一本鲁山县的林氏家谱,上面还记载了家族迁徙过程。原来林氏家族的祖先是明末水师中的藤牌军,战斗力极强,明朝灭亡后,这个家族从福建来到河南鲁山。到清朝,他们被康熙征调,出征抗击侵入中国雅克萨的罗刹人。这场战役,从出征前的动员会,到战斗部署、行军记录、凯旋,家谱中都全程记录了下来。
“这段历史不乏细节,有些就连正史里都没有记录。去年东北研究雅克萨之战的学者闻讯后,还专程来到省图书馆查阅家谱,补充研究资料。”闫宏伟说。
家谱中收录的卫星地图
2
新家谱有了新内容
风土人情、诗文作品、出土文物都在其中
中华民族同根同祖,也体现在家谱中。翻开一部陈氏宗谱,开篇是人文始祖黄帝的画像,接着是黄河的图片,配文道:“陈氏部落由游牧转为农耕后,就在黄河中下游繁衍起来,黄河哺育了陈氏后人。”
这个家谱还单列出“艺文篇”,涵盖了族人的旅行观感、人生感悟等文章,其中一位老人在《品味岁月》中还总结人生感触:常怀感恩之心,踏实工作,清白做人,勇挑重担等。更出人意料的是,其中竟然收录了几篇族人发表过的有关地质和教育的学术论文。
“近些年新修的家谱可谓千谱千面,图文并茂,个性十足。”闫宏伟表示,现在的家谱越来越有新意,除了姓氏起源、核心谱系、家规家训这些常规项目外,风土人情、诗文作品等内容越来越多,而女儿不入族谱的老黄历早已被打破,更注重承载家族记忆。
大河报记者查询发现,一些家谱中收入了家族聚居地的卫星地图、先祖留下的房契等资料的影印版、不同年代的村貌对比图,有的还将方言、婚庆习俗等生活方式写入,带有五线谱的族歌也流行起来,比如岳氏族谱的族歌选用了《满江红》。谱系信息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,而是附上了个人照、全家福。
让人感动的是,后人通过家谱寻根溯源,感悟先人风骨,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。河南省兀氏续家谱中,容纳了村庄的古树、老宅、碑刻的图片及内容,甚至连出土历史文物等信息也一一载入。序言里动情地写道:“兀姓先祖是为人师表的好官,受害于北魏皇帝元诩,被人陷害致死,因而教育后人改姓,隐姓埋名过平民生活。兀姓家族有光荣的历史,也是一本血泪史,是一个勤劳、智慧、顽强的家族。”
山东济阳县的李氏宗谱还另外附上一本古体诗集《西征记略》。编者揭示缘由说,在编家谱过程中读到了300年前先贤李生麟的诗集,“作为后学……至今读来,仍觉得有一股强烈的庄穆的浩然正气在”。
家谱中记载的出土文物
3
“耕读传家”有了新内涵
本文标题:今天还有必要修家谱吗?学者称仪式性强于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