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有两个特定的社会情结在这里必须提一下,一个是较为重视出身,还有一个就是三人成众,可能是看到了古典小说,三国演义或者水浒之类的故事套路都是,作为老大有几个靠得住的兄弟一起创业,大碗喝酒大块吃肉,多有情怀的一件事情啊,要知道兄弟义气的约束能力是非常强的,要不为什么黑帮喜欢用呢。不过兄弟们既然帮着老大打天下,那么有机会当然也很想对外表现一把了,所以作为创始人要进行对外公关的时候,适当推一推团队很有必要。
对于初创公司创始人来说,因为知名度还远远及不上前辈大佬,所以在公关对话时,千万不能以自我为中心,所有人都厌恶高调自大,或者宣称自己占用了很多资源的人,因为这会引起人类本性中的一个反应机制,比如动物在被侵犯的时候,会炸毛来扩张自己的体积,这是一种冲突前信号,回归到人身上,如果创业者有高调的自吹自擂行为,就会让观者觉得本能的不适应。比如2015年比较知名的一个案例,当时宣称要做中国的特斯拉的黄修源,因为创业早期一场自嗨的发布会,再加上不踏实的作风被人扒皮,很快引来了媒体群起攻之,最近又被传言散伙,这是一个非常典型因为自嗨引起媒体和公众反感的创业者。 (励志创业 )
共鸣第一式:分析用户角色
但是,如果公司发展时间不长,团队成员尚不稳定,那么在推广自己的团队时,切记点到即止,不要具体到某个合伙人或者技术大牛,不然就嘿嘿,刚刚让手下一哥们小露一脸,对方就被人挖走了。
这一点对于老罗来说倒不是大问题,因为他的团队成员都有粉丝属性,另外老罗自己又干过传销上过讲台,洗脑画饼一套非常擅长。所以可以看到老罗作为创始人其实还是比较重视推广自己的团队的。朱萧木、钱晨、李剑叶,包括许岑都经常被他拿出来说,有机会还让团队成员作为票友上个发布会什么的。这一切都是传达一种信号,我是一个有情怀的人,我的团队是一支有情怀的团队,这是一个靠情怀编织的感染圈,并且靠着粉丝文化向外扩散。
一直以来,一个好的创业故事都应该遵循下面这三项原则:
2.具有与众不同的经历与个性
用户共鸣——切记不能自嗨
在国内的创业者当中,罗永浩讲故事的能力绝对能够排到前三,从《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》这样的演讲,到《我的奋斗》 《生命不息、折腾不止》这样的书籍出版,老罗把一个小镇青年的逆袭故事说了无数遍。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通过剖析这个故事,去发掘一个创始人应该如何公关自己。
共鸣第四式:推团队,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
按照武侠小说的说法,以上介绍的只是武功招式,但是越高深的武功越需要相应的内功心学来化解,不然一不小心,练偏了真气乱窜就很容易走火入魔,对于创业者来说,公关推广中最应提防的心魔莫过于创始人开始自嗨。
说一个细分用户中最经典的案例,小米如何找到第一批帮他们主动传播的种子用户的,当年依靠MIUI聚集的一群极客用户(也就是最早的米粉),凭借着这些发烧友中意见领袖之口完成社会化营销,小米的口号早期为什么被定义为“为发烧而生”?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适合最早一批使用小米的用户的口号,带有轻微极客属性( “内行” 和“推销员”),而在另一面,通过社交工具和线下圈子(“联系员”),小白用户看到的是一个被 “论坛大神”推荐的超高性价比机型,以及“吊丝”文化带给他们的亲切感,这一切后来被写成了那本有名的《参与感》当中,当做教材向外推销,但《参与感》还是脱胎于《引爆点》。
为什么奋斗的起点要低呢?还是回到我们第一个原则,分析用户哪里,可以想见一下,我们的朋友圈里,热衷于转发马云语录,和淘宝十八罗汉创业故事的,都是怎样的一群人,呵呵,不用我多说了吧,就是这些爱转发,想逆袭,爱用别人的鸡汤故事激励自己,没事给自己贴一个正能量标签又有点LOW的人,但恰恰目前国内网民的主体就就是他们,对他们来说,马云和李彦宏哪个的创业故事他们更感兴趣?技术精英型的创业者离他们太远,他们最喜欢草根逆袭型的创业者。因为一个典型的逻辑就是:你看那谁谁谁,之前也是一个吊丝,还不爱读书,现在不也混出来了么,谁说我不行?创业故事中奋斗者的起点越低,给传播者意淫的空间就越大,不过这里插一点题外话,不要被马云和老罗骗了,这两个家伙的起点可一点都不吊丝。
共鸣第二式:讲好一个故事
永远记住,在外界看来,团队和企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。
1.背上十字架 2.制造对立的声音 3.传播情绪:激发好奇心,从失望到希望
本文标题:侯凡宇创业初期做公关,学老罗讲个好故事